霍去病墓,位于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

解读百家姓霍姓。霍去病墓,位于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位门阀,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霍姓文化之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约1公里处,即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冢象祁连山”。当地人俗称“石岭子”。墓与卫青冢并,西边是卫青墓。霍去病墓前有石人、石马相对。周围有一批巨型石雕群,作为墓饰物品,又有许多巨石,散置墓地。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邓州有霍去病墓,系衣冠冢,以示纪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着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这座形式象征祁连山的墓琢,并在神道两侧安置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着名。

简介

霍去病墓,于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建,位于茂陵东约1公里处,即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冢象祁连山”。当地人俗称“石岭子”。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米,南宽56.70米,北宽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经,通向墓顶。

霍去病墓南立石碑一通,题铭:“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碑前标志一座,题铭中为“霍去病墓”。上款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款为“时代:西汉”。“国务院总编号:第166号”。“分类号:第5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9日”。

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花岗伟晶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长须仰面局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晋升为茂陵博物馆。

石雕简介

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

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吃羊”、“人与熊”和“马踏匈奴”等17件。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石雕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