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百家姓中属于支系较多的姓氏,并且年代久远。下面为您讲述冯家窑与戏台沟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令人侧目。冯姓在全国总人口有800多万,追溯其根源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燕山北面的凤凰岭下有一个山谷叫“戏台沟”,走进沟内就会发现一座已废弃的煤窑。问起这座煤窑的历史,当地人就会讲起“冯家窑”的故事。
“冯家窑”的主人叫冯殿臣,是河北省河间县人。他经常来往于保定和房山县之间,从这边买煤运到保定去卖,再从外边弄点针头线脑跟山里人交换。
一天,一个叫王有财的年轻人找到冯殿臣。王有财说:他本想在养儿峪北山开个煤窑,赎回老家被当出的家产,但一直也挖不着煤。那天在窑神庙遇到窑神显灵,要他去找河间县的冯殿臣。
第二天,冯殿臣拿出自己做买卖的本钱,到上店村买了一头小猪,便和小伙子一起抬着小猪奔了窑神庙。这座窑神庙是走窑的人们自己凑钱修建的,庙里的窑神爷是个黑脸、黑胡、身穿黑衣的老头儿,端坐在大殿中间,左右手各倒提着一吊铜钱。人们都说:“窑神爷的铜钱倒提着,走窑的钱不好挣。”窑神背后是两个男童,左边的抱着窑谱,右边的抱着窑灯。两人把小猪放在香案前,点燃三炷香,双手合十,然后倒地跪拜。冯殿臣虔诚地说:“您是上方一尊神,我是下界冯殿臣。今天奉献猪一口,求您保佑俺小民。”可说了半天,猪就是不叫唤,这等于说窑神爷不领情。冯殿臣又说:“知道今天礼物薄,尊神莫怪莫嗔着。待到腊月十八日,重修庙宇镀金箔。”只见香雾飘渺中窑神爷的胡子动了,说:“顺着庙前石路走,往北五里莫回头。那儿有个旧窑洞,三棵仙草照路径。”冯殿臣和青年人叩谢以后向北山走了。
两人边走边寻找旧窑口,在一棵桑树下发现了三株蛇仙草,俩人把它挖出来。前边果然发现了一个旧窑洞,两个人小心翼翼钻了进去。说来奇怪,蛇仙草竟然发出了亮光,两个人借助亮光,接连发现了多处煤层。
于是,他们雇来矿工重开旧窑,很快挖出了带有红线的头等块煤。冯殿臣和窑工们处得很好。谁家缺钱,只要说一声就能从柜上支钱,大伙儿都愿给他卖力气。王有财也用挖煤的钱赎回了当出的家产。
这一年天降大雨,煤窑被水淹了。冯殿臣只好让窑工们暂时回家,自己也准备回老家河间县看看。回家就要带些金银,可兵荒马乱,路上万一碰上劫道的怎么办?冯殿臣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找来一个打金银首饰的,如此这般叮嘱了他。三天以后,冯殿臣骑着一匹白马下山了。出房山县城没多远,他就被几个客商模样的人盯住了。
冯殿臣晓行夜宿,每到一处住宿,便把马鞍子摘下来往地上一扔进屋休息,好象根本没理会有人跟踪。那伙“客商”因为没有发现“货”藏在什么地方,也只好一路跟着查看,别人还以为是冯殿臣的保镖。
这一天,冯殿臣回到了河间。他双手抱拳对跟随的“客商”说:“诸位,一路多亏你们保护陪伴,才使我平安到家。来,请到家里坐会儿吧?”“客商”们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儿没说出话来。一个瘦子说:“不瞒您说,我们取过无数次‘货’,可从没象跟您这回这么难。到现在还不知您的‘货’在哪儿?”冯殿臣说:“一个穷庄稼人,哪有什么钱?来,进来喝口茶吧。”
冯殿臣让家人摆上了饭菜,酒足饭饱之后,他拿出纸笔,给几个“客商”写了个纸条说:“我在养儿峪那边有个煤窑,因为前些日子发水,被迫停工了。如果几位不嫌弃,拿这张纸到村里找人,自然会有人帮忙。这比替人‘取货’好多了。”瘦个子接过纸条一谢再谢带人走了。
冯殿臣叫家人牵过白马,卸下了马鞍,然后悄悄告诉妻子:“这马鞍子外边包的是铁皮,里边却全是金子……”原来,冯殿臣是把金银打成了马鞍。
再说几个“客商”拿着冯殿臣的纸条接管了煤窑。由于干惯了黑道上的活,他们眼里只有一个“钱”字,所以对窑工们非打即骂。窑工们开始消极怠工:今天这个说窑筐坏了,明天那个说窑桩该换了……到了月底,挖出的煤还不够发工钱。后来,窑工们索性不干活了,在窑里挖了个戏台,没事就在窑里自娱自乐唱戏。没出三个月,这几个“客商”就被气走了。
就在几个“客商”走后不久,冯殿臣回来了。他对窑工们说:“大伙儿干得好!这几个月的工钱我加倍给你们。”原来,窑工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冯殿臣在背后支使的。
后来,冯殿臣领着大伙又干了两年,便把煤窑让给窑工们。为纪念冯殿臣和窑工们智斗歹徒的故事,人们就把这条开窑的山谷叫成了“戏台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