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大宗祠:建筑风格及历史价值

解读百家姓姚姓。姚氏大宗祠,看其建筑风格及历史价值。姚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1位,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

姚姓文化之姚氏大宗祠

姚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山中路,始建于公元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姚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历史记载

潮阳置县于公元397年(晋隆安元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阳讨伐降元都统陈懿、潮州知府刘兴期间,姚鼎谒见文丞相并被任命为潮阳知县。时值兵荒马乱,姚鼎变卖自家田产作为军饷,并亲率县内兵民支援文天祥抗元战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时年仅48岁。

姚琛、姚瑷、姚绍为国为民的丰功伟绩各历史资料均有记载,清光绪《潮阳县志》所记载县城衙前大街曾立有碑坊:潮阳三凤坊、甲第元魁坊、京闱解元坊,均为纪念明代“三凤”:姚琛、姚瑷、姚绍而立。

建筑风格

姚氏大宗祠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拜亭、官厅,两旁有厢房、走廊、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祠堂屋顶装饰着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祠内有历代圣旨牌十块,有各国金漆贺匾四块,官厅屏风、祖龛案几、名人柱联四十对,雕梁画栋、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镂空的青石雕花篮4个和青石雕雌雄狮一对,工艺精细,美轮美奂,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历史沿革

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广东省总工会、汕头地委、潮阳县委等领导人以祖祠为据点,组织和领导潮汕人民开展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人马士纯、吴英、姚念等以祖祠作为“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会址领导潮汕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二十世纪30年代,该堂被作为“一乐小学”校址。

1946年至解放前夕,该祠为“潮阳联中”、“潮阳一中”校址,因建筑年代久远,祠堂受损严重,破烂不堪。

1994年,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将祖祠产权归属姚族管理使用,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全面修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的建筑形制和结构原状的原则,使修缮后的大宗祠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其精巧的木雕、金漆彩画、嵌瓷、青石雕刻等均具有潮汕祠堂古建筑等艺术特色。

1995年,新加坡爱国侨领姚志腾先生号召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不要忘记祖国及家乡,鼓励海外赤子回乡寻根问祖,联络乡谊,为家乡建设事业作贡献。他带头捐资568万元,并亲力亲为,不辞艰辛,促动海内外乡亲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祠堂修葺一新。重修工程从1995年开始,历经十年,于2005年全面竣工。

2011年3月,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广新局、区人民政府及汕头市文广新局和汕头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关心下,姚氏大宗祠和明代“潮中三凤”的姚琛墓、姚瑷墓、姚绍墓获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汕头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文物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2011年5月18日,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姚氏大宗祠(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旧址)举行挂牌揭幕剪彩仪式。

历史价值

姚氏大宗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技巧,被誉为集潮汕古建筑艺术精华于一堂的“博览馆”。祠堂既可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同时又对潮汕祠堂古建筑艺术的研究和结构形制的探讨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还是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团结纽带,创建和谐社会的金桥。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